铜陵市义安区快乐健身行动方案
2023-02-16 17:04 信息来源: 区发改委(粮储局)
一、主要目标
到2023年完成60%的区居住小区和行政村现有健身设施的维修、改造和提升,以后逐年推进;完成8个未配建健身设施小区的配建工作,分2年配建,其中,2022年配建3个小区,2023年配建5个小区。
到2025年,新建全民健身步道17公里,实现城市功能、体育元素、文化旅游等公共空间连点成线、互联互通,基本形成“城乡有统筹、健身有地方、运动有技能、活动有氛围”的全民健身新格局,其中,2022年建设健身步道2公里,2023年建设健身步道5公里,2024年建设健身步道5公里,2025年建设健身步道5公里。
二、主要措施
(一)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
1.配建“菜单”。根据《安徽省居民住宅区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》,依据我区常住人口总量、结构、流动趋势,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结合实际制定我区健身设施配建“菜单”,真正将群众喜欢的健身设施配到群众身边,提高健身设施使用效益,防止简单化、“一刀切”。
2.加快建设。对已建小区,按照“应修尽修、应改尽改、应建尽建”原则,全面维修、改造、升级、补建,因地制宜、见缝插针、科学布点。对新建小区,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.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.3平方米标准配建,并纳入施工图纸审查,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。对行政村健身设施,根据区域特点、乡土特色和居民需求,全面改造升级,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3.加强维保。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和乡村服务体系,乡镇(办)负责健身设施日常维护、保养和管理,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,保障健身设施安全使用。
(二)加快城市健身步道建设
1.规划引领。根据省制定的《安徽省健身步道建设内容和标准》,将城市健身步道建设纳入我区国土空间规划并加以统筹、落实。
2.形成网络。启动城市健身步道“断头路”畅通工程,推动城市公园步道系统互联互通,逐步串起城市公共空间、历史文化节点、主要公共服务设施、重要居住片区、重要交通接驳点,连点成线,形成立体化步道网络,打造集交通、文化、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健身空间。
(三)加强城市空间资源整合利用
1.盘活可用资源。利用城市空闲地、边角地、公园绿地、高架桥下、广场、老旧厂房等空间资源,以及可复合利用的人防、文化、娱乐、养老、教育、商业、社区用房等设施资源,因地制宜、一处一策,建设一批“口袋体育公园”“百姓健身房”等健身设施,并与城市园林绿化有机衔接、嵌入配套。
2.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。实施学校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工程,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“一场两门、早晩两开”。新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,严格按开放条件设计、建设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,吸引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。
(四)提升群众健身普及水平
1.强化健身培训。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,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主要评价指标。推动体育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,常态化组织开展乒乓球、羽毛球、足球、游泳、八段锦、太极拳等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培训,教会群众1-2项运动技能,每年培训不少于0.37万人次。
2.丰富赛事活动。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,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,鼓励群众周末和晚上健身。常态化举办各类赛事活动,办好区级全民健身运动会、社区运动会和区、乡镇(办)联赛,每年参加赛事活动人数不少于1.92万人次。
3.加强宣传推广。多层次、多渠道宣传快乐健身行动成果,充分利用各种融媒体平台,采用图文、动漫、短视频等多种形式,进一步丰富《今日义安》报纸专版和《义安电视》专栏,全方位展示群众健身风采,讲好群众健身故事,增强群众健身意识,营造群众健身氛围。
三、支持政策
(一)加大投入力度。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、市级资金支持,综合运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和自有财力,完善财政支持政策,区级资金需求纳入年度财政预算,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比例。
(二)加强场地供给。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年度供地计划。制定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、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并向社会公布。在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前提下,鼓励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健身设施建设的土地,租期不超过20年。
(三)制定优惠政策。依据安徽省制定的《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地设施的意见》,我区结合实际依法依规在房租、水电气等方面给予减免或补贴,并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。依据省制定的《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办法及其实施细则》、《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补偿办法》、《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补助政策》,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地。